首页

搜索 繁体

十五、“冉蘅呢?这几日可有过来?”(1 / 6)

过了几天贺昀又去御史台问询,皇帝暂未追究他,贺昀也并不怎么担心被追究,但却担忧他为张留所求之事,会因此横生什么波折。于是连日下了职,便都去到御史台,几天下来和主审了迟风都混了个熟悉。而御史台也终于在七八日后得到了圣谕,重查沈朗的案子。

却说这回了京,几番忙碌倒比在塞北还还纷扰一点。

本次贺昀从军是因为西北匈奴进犯,匈奴老可汗莫塔的身亡,让匈奴一分为二,本是利好大晋的局面,但偏偏继承了西匈奴的摩利可汗手段惊人,同西夏和南疆结盟,眨眼就吞并了东匈奴。

朝廷本以为这个局面下,西匈奴多少也要休养生息几年,却没想到在击败东匈奴后,摩利从北带兵一路南下,竟打到了云州。

朝中虽然有不少文臣为之震惊,但当时十四的贺昀却并不惊讶,他翻阅过贺深的行军的手记,摩利大胜东匈奴已经是九月末十月初,粮草兵马都消耗颇大,而匈奴自古不事生产,若是春夏还有牧草牛羊,但深秋冬初的草原却是难熬。

与其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刚刚征战动过兵,应该休养生息而不是南下进犯大晋的塞北,不如说正是为了休养生息才要南下,若能借势趁快夺下一两个城,抢夺粮食物资人口,即使不能占领,只是抢掠些粮草衣物过冬也是好的。

今上晋元帝是从藩镇龙兴,又将藩镇视为大患。他在即位的过程里就扫清了大半拥兵自重的军阀,即位之后更是将军权收归皇室,削弱地方军。

除了边疆戍守的兵,就只有京畿西大营十五万和禁卫军十万的数量。而戍边的兵力又分散在闽南,西南,和塞北。在被摩利可汗打过来的时候,塞北只有十万兵力,而云州更是只有一万不足。在气势汹汹的匈奴面前,毫无准备的云州很快败下阵去,被匈奴所破。

尽管西北统帅镇军大将军李毅很快反应过来,整备军队,抗敌守城,但匈奴已经将战线压到了云州以南的甘州。

贺昀从军时候是跟着禁卫军统领的车骑大将军蒙明,带着洛阳西大营的十万兵马,去夺回失守的城池。

自从晋元帝即位平了藩镇以来,这已经是十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用兵了。

从先帝时期就颇擅用兵的李毅将军擅守,而跟着晋元帝一路升上来的蒙明将军擅奔袭摆阵。夺回两州,需要的却是攻城,贺昀正是在这攻城上立了大功,从百户升到了安北将军。

最终二十万的大军成功夺回了云甘两州,蒙明将军指挥追击,将匈奴兵马打退了数百里之远,更是重伤了摩利手下的重将阿律齐。

退兵迅速也有摩利清醒的判断,本就不是全盛的匈奴没必要硬打强攻刚休养生息好的晋朝。在发现守城无望之后,便带上城中粮草,快速撤回了草原。

贺昀也曾和李毅将军讨论过摩利此人,勇武不凡,有勇有谋,更难得的是不仅有行兵作战的谋略,更有长远清醒的眼光,假以时日,必成晋朝的心腹大患。

只是当时时节已经入冬,中原的兵马并不擅长在寒冷的草原作战,更何况被匈奴抢掠一空的云甘二州百姓已经经不起更进一步的出击,他们的兵马也只能退了回来。

李毅将军留两万兵加原本的十万兵马,统共十二万兵马防范戍守。而蒙明和贺昀则带兵回京。

蒙明先行到京畿安置兵马,安置后再回京,而贺昀稍晚出发,在云州又多呆了些时日,最终只带轻骑精兵两千快马回京。

等贺昀回到京城时已是春寒料峭,正赶上蒙明将军回京前,所以先一步受了封赏。

贺昀被封了禁卫军副统领,领从三品上将军,负责京畿护卫。正好还是给车骑大将军的蒙明做副将。

贺昀回京几番宴会寒暄,又几番忙碌后,蒙明正好也要带兵回京了,他终于也腾出点空,准备去迎接蒙明将军,同时也要去看看编入御林军的他的两千亲兵。

虽是入京就已经将亲兵安置好,也随他一同接受了封赏,而他第二天也到御林军行走了一圈,也算是照看。

不过之后便一直忙于京中事情,就连他的军师冉蘅似乎都已经多日未见了。

贺昀在京中给他置了一处宅子,不过京城排布严格,侯府的位置和民宅相距甚远。而冉蘅被封了从五品昭武副尉,平日也不需要上朝,今日空下来,贺昀才察觉似乎已经多日未见到自己这位副将了。

既得了空,贺昀便打算寻上冉蘅先去御林军一趟。

这次蒙明回京阵仗比当时贺昀回京更盛,陛下会亲自摆驾迎接,不过宫中没有打算在今日当日设宴,反而将这次的庆功宴特地设在了十五,准备大庆一场。既然没有宫宴,等圣上迎完蒙明的回京,贺昀就可以叫上他们一同去吃酒。

也好躲开皇帝不去触他霉头。

结果一寻,竟然在衙门和宅子都未找到冉蘅,贺昀也有些惊讶,只好先自行去了御林军。

有了他的关照,而且这两千的亲兵本就是百战的精兵,在御林军里也是混的风生水起,并未出现被世家权贵打压的现象。

御林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